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加密数字货币的 7 个致命悖论》,挺有意思,这里逐条说下自己的看法。
悖论是说命题中有两个都能自圆其说的对立的结论。
拥堵悖论
对传统交换媒介来说,使用的人越多越好。就像电信或者社交网络里面,网络外部性意味着用户越多,对其他人注册的吸引力就越大。此外,大多数传统平台均从规模经济中受益:因为它们的成本基本上是固定的,将其分散在更多的交易中会降低平均成本。 但是加密数字货币平台却不一样。它们的成本基本上是可变的,它们的容量却基本上是固定的。就像高峰时间的伦敦地铁一样,加密数字货币平台容易受到拥堵的影响:客户越多会让它们吸引力下降。其中一些(并非全部)容量非常受限:据估计比特币每秒的交易量为7,visa的是24000。更多的交易为了获得处理而竞争会导致堵塞和延迟。交易费被迫提高以消除过多的需求。所以比特币的高交易成本随着交易需求的增加变得愈发恶化而不是改善。
这里举的例子不是很好,用比特币10分钟出一个块来举例要好很多。任何交易系统肯定是TPS越高越好,但是太高的TPS对比特币的共识算法并不是好事,PoW算法中出块过快,会导致分叉太多,对比特币的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
但是基于比如PoS/DPoS的共识算法没这个问题,TPS可以做得很高,所以拥堵悖论并不是在所有数字货币上都存在的。
存储悖论
讽刺的是,虚拟加密数字货币要依赖于分布式账本,这个东西靠系统规模数字化存储成本分摊,容易受到规模不经济的严重影响。每一位用户都必须维护整个的交易历史的一个副本,意味着总的存储需求是N平方倍。BIS已经计算出涵括美国所有零售交易的假设性分布账本的数字,测算结果是在2年半内存储需求将超过100GB/用户。
分布式账本希望大家都存储副本,这样可以增加冗余,对抗灾难,但是这样会造成巨大的浪费。
这个应该不能算是悖论,只能说是冗余备份的一个缺点,而且并非数字货币独有,比如传统的数据库备份,都有这样的问题。 那么这个缺点现在能怎么解决呢?数据归档、checkpoint、分片或许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
挖矿悖论
用新的货币单位奖赏“矿工”处理交易导致了用户与矿工之间的紧张关系。这一点在比特币就一个区块能处理多少交易的冲突中已经表现得很清楚了。矿工希望这个保持小规模:保持货币的不流动性,造成更多的拥堵并且提高交易费用——从而增加矿工的奖赏,因为后者面对的能源密集型交易验证规模一直在涨。但用户想要的恰恰相反:更高的容量,更低的交易成本,以及更好的流动性,所以更偏爱更大的区块大小。
挖矿奖励确实引发了很多问题,使矿工之间不合作,主要的原因是利益竞争,这个是机制的问题。
但是挖矿奖励不是必须的,在peercoin的PoS算法中,矿工费是直接消耗掉的,矿工间就没有了这种直接的冲突,也就不会为了矿工费来互相恶意竞争,算是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有其他的问题)。
集中悖论
尽管支持者屡屡提及去中心化、非居间化以及大众化,但大多数加密数字货币却展现出了极高的所有权集中度——通常是在矿工以及/或者“Hodlers”手中。据估计97%的比特币被仅4%的地址所持有,每一个区块都存在不平等。集中的投资者的欲望以及极端化的情绪使得大玩家很难变现,因为卖出的行动会导致价格直线下跌……
资产是靠易手时的市场价来估值的。任何时候都只有一小部分交易的发生。所以价格反映的其实是边际市场参与者的看法。你可以靠买入更多来提高所持有的资产价格,因为你的购买会推高市场价格。但意识到受益需要卖出——这得有别人成为边际买家,从而又会让市场价格下挫。
对于很多资产来说这些流动性的影响是很小的。但对于加密数字货币来说其影响却要大得多因为1)交易是不流动的,2)一些玩家相对于市场体量庞大3)买家和卖家之间没有天然平衡4)观点更加易变和极化。高价格反映的是囤积居奇,而不是轻易卖给一批有购买意愿的买家的能力。对于一些所有权集中度高的资产来说,投资者有时候会害怕占主导地位的玩家卖出。相对于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或者央行持有的黄金量,加密数字货币的所有权集中度——以及赎回诱发的崩溃风险都要高得多。
币集中的问题,我觉得是两个方面造成的: 一是这个游戏越来越成为少数人的游戏,因为ASIC,普通人参与不进来;二是币的发行是递减的,大家奇货可居。 但是如果只是说货币集中,那么不是什么大问题,现在的所有法币不都是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么,至少不会比现在差。
这里说的悖论是,作为持有者,我希望价格高,那么就不能卖手里的币(大家都卖了必然跌),但是因为这个不是法币,如果想变现又必须卖,所以这里是有悖论的。 其实囤积所有商品都有这个悖论,但是可能是因为币量有限和币集中,对数字货币来说就大很多。另外如果数字货币是法币,就没有了商品这层属性,这种悖论本身就不存在了。
主要麻烦的是算力集中,这个是与区块链技术本身矛盾,这个是机制设计的问题。
估值悖论
经济理论的谜题是为什么私有的加密数字货币会有价值可言。资产定价的贴现现金流模型说价值来自于(风险调整后的折现净现值)未来收入。对于政府债券来说就是利息+偿还本金,对于股票来说就是股息,对于房地产来说就是房租。这些收益流的定价计算会hen复杂,但对于没有收益的加密数字货币来说计算就很简单:零收入意味着零价值。
第二个来源是“固有价值”。黄金没有股息但作为制作珠宝的商品或者个人使用来说是有价值的。香烟在军营的囚犯中是作为商品货币流通的,因为它们具有消费价值。但加密数字货币没有内在价值。
一些人认为挖矿保本的电力消耗为加密数字货币的价格提供了一个基础。但是,用Jon Danielsson的话来说:“挖矿的成本是沉没成本,而不是未来收入的保障。”如果我浪费了150英镑雇人去寻找和挖掘埋葬在父母花园的我童年时的宠物龟的残骸,那些成本并不能让那些骨头在投资者眼里值150英镑。
还有其他的价值来源吗?也许就只有未来加密数字货币的价值会比今天更高从而抛售获得利润的期望?就像保罗·克鲁格曼认为那样,问题在于,如果它们的“价值完全依赖于自我实现的期望”的话,这就是教科书对泡沫的定义。
很有意思的是这句话,“挖矿的成本是沉没成本,而不是未来收入的保障。”如果我浪费了150英镑雇人去寻找和挖掘埋葬在父母花园的我童年时的宠物龟的残骸,那些成本并不能让那些骨头在投资者眼里值150英镑。”
这个谈不上是悖论,就是说数字货币本身没有价值支撑而已,这个本来就是这样,纸币本身有价值么?是没有的,有的是大家都认可的是它的交换价值,而交换价值,我觉得主要还是看币的稳定性。
匿名悖论
加密数字货币提供的(更大)的匿名性其实是劣势而不是优势。诚然,这给洗钱、避税以及违法商品提供者提供了核心的交易需求,因为它们使得资金和交易者很难被跟踪。但对于(范围大得多)的合法金融交易来说,这却是缺点。
这使得检测不法行为更加困难,并限制了补救行动/执法行动的实施。尽管区块链能够验证支付是否被接收并防止重复付款(虽然不够完美),但很多问题仍未解决。
首先,当交易和持有无法回溯制定方时,市场操纵或者公开欺诈的风险在提高
匿名性使比特币有了特有的应用场景,比如暗网,匿名性也限制了比特币的应用场景。
不同应用场景,使用不同的数字货币,匿名或者不匿名或者对于监管不匿名,这样应该会不错。
创新悖论
也许最大的讽刺在于,你对未来加密数字货币越乐观,你就得对其今天的价值越悲观。当被消费时,商品就实现了自身价值,货币则是从相信自身可被用于支付,及/或在未来保持价值中获得价值。预期将来它会变得毫无价值的话,现在它就会变得毫无价值。如果新的加密数字货币出现来解决当前这批加密数字货币的问题的话,则今天的加密数字货币就会被取代,从而变得毫无价值。当然,除非现有的加密数字货币能采用新出现的加密数字货币的任何新功能。
这里说的是,加密数字货币领域肯定是需要不断创新的,但是如果创新,那么新货币的出现会使旧货币失去价值,使价值归零。
现在数字货币大概有几千个,新的货币的出现并没有使旧货币归零,同一个货币的技术更新也一直在进行,比如比特币版本一直在更迭,但是没有影响价值。所以我觉得更可能是升级,不是取代。
总归来看,这里的所谓的“悖论”都是已知的一些问题,但是很多算不上是悖论,有一些现在就有解决方案,其他的以后技术发展了,也是有可能解决掉的。